车辆沿着蜿蜒的山路或攀爬或滑行,在满目葱茏里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车在山里游,还是山在车外走;轮船犁开碧色波浪,时而随着涌浪轻轻上浮,时而在波谷里微微下沉……如今想起这段旅程,我仍像初窥天地的“井底之蛙”般心潮难平。
那些在山路间腾挪的颠簸、在浪涛里起伏的震颤,哪里只是路途的印记?分明是让我跳出固有认知的跳板,原来机器与自然可以这般共生,工业与山水亦能如此相融。逢人说起时,总忍不住把那些葱茏的绿、澄澈的蓝、炽烈的红,连同心底翻涌的震撼,一并打包成鲜活的故事讲给他们听,我想这也是我读懂“绿”“蓝”“红”三色交响的开始。
绿·山谷里的共生诗
这抹绿,在深山里是倔强的。在木兰抽蓄项目部门口的展板上,“年发电量14亿千瓦时”“节约标煤53.9万吨”的硬核数据格外醒目,既守着连绵山峦的自然底色,又透着绿色发展的底气。山水无言,却默默见证着能化人的担当。从曾经“谈溪色变”到如今“人水和谐”,从流域治理到能源革命,木兰溪畔的变迁印证着一个真理,当发展理念与自然规律同频共振,当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力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就会在实践中徐徐展开。
“抽水蓄能就是‘超级充电宝’,风电光伏发多了存起来,缺了再补上。”技术员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,原来“双碳”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,已经融入能源建设的每一处细节。站在总长千余米的交通洞里,我不禁惊叹于这种“巧夺天工”而非“开山破石”的建设思路。“在行业内,我们率先采用融合现代掘进技术与传统爆破工艺优势的‘8.53m大直径TBM 人工钻爆’的双向施工方案,既提高了开挖效率,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山体植被的扰动,实现了工程进度与生态保护的双赢。”技术员指着洞内的施工痕迹,语气里满是自豪,眼中闪烁着对技术与生态平衡的笃定。
这座总装机容量达1400MW的电站,不仅是福建省“十四五”规划抽蓄项目中首个取得可研批复、首个获建设用地征收批复的“双料冠军”,更让仙游县成为全国第二个拥有“双抽蓄”电站的县区,其建设理念与木兰溪治理精神一脉相承,与九仙溪的自然肌理和谐相融,在深山里写下了一首人与自然的共生诗。
蓝·浪尖上的创新曲
这抹蓝,是智慧的浪花。当我们身临莆田石城风电场,一排排风机在蓝天下转动,叶片扫过海面的弧度,与远处的渔船轨迹奇妙重合。
在高温、高湿、高盐雾的“三高”海洋环境中,将一个个百米高的“钢铁巨人”稳稳矗立在海中,更是挑战重重。“施工初期,我们也是‘小白’,为了抢抓绿色能源发展机遇,技术团队与施工师傅在海上同吃同住是常态,这样能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。好在现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,各个风机都运行平稳。”座谈会上,三川风电公司的技术骨干们轻描淡写地讲述着过往的艰辛,却难掩背后无数个日夜的攻坚克难。
在数字时代向海图强,离不开智慧的“大脑”。三川风电公司的“工业大数据可视化平台”,用数据链串联起广袤海域上的每一台风机,构建起管控集约化、设备智能化、数据透明化的智慧风电体系。通过这个平台,工作人员能精准预判设备运行状态,将潜在故障消灭在萌芽阶段;能打破数据孤岛,实现生产、运维、管理全流程高效协同;更能根据风功率预测,动态调整机组运行策略,让每一阵风都转化为宝贵的电能。曾经抽象的“数智驱动”,在此刻变得可感、可触、可知。
如今,三川风电年度累计发电量已超13亿千瓦时。一座座风机如钢铁巨人般矗立海中,一阵阵海风正被转化为驱动发展的绿色动能,能化人用技术创新与实干担当,在浪尖上谱写了一曲向海图强的创新曲。
红·党旗下的奋进歌
这抹红,如此炽烈。“党建红”引领“生态绿”,是木兰抽蓄项目最鲜明的特色。“木兰先锋”党建品牌将支部建在工地上,让党旗飘在山林间,“地下厂房开工”党员攻坚突击队,仅用7天就完成了原定数周的工序调整;“补短板”攻坚战党员突击队,细分成10支小分队,逐个攻克弃渣场地、混凝土制拌等难题。而所有攻坚行动,都始终以“最小生态影响”为前提。党员们带头践行绿色低碳理念,在施工中主动推广节水设备,细心回收建筑废料,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生根发芽,成为推动项目建设的强大力量。
踏入三川风电公司“川海红帆·领航先锋”党建文化展厅,一段段历程清晰铺陈,从党建品牌初创时,大胆探索“支部建在产业链、党员攻坚在一线”的破局尝试,到成熟阶段,构建“党建 ”矩阵,以“党建 项目”攻坚技术难题,以“党建 运维”优化服务流程……每一步探索都烙印着红色力量的指引。甲板上,海风裹挟着咸涩扑面而来,三川风电公司项目经理指着海面运转的风机说:“海上作业环境比陆地复杂数倍,风大浪急时,设备调试、应急检修的急难关口,党员同志肯定要冲在前头的。”海风掠过他被晒得黝黑的脸庞,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与碧波的交映下,愈发鲜亮夺目。
返程时,眼里的风景已然不同。曾以为是冰冷的机器与管道,此刻才懂它是深山里倔强生长的绿,是大海上破浪前行的蓝,是党旗下永不褪色的红,那些在山巅、浪尖、党旗下闪耀的身影,终将把这片土地的故事,谱成更辽阔的乐章。
作为通讯员,我有幸成为这场旅程的记录者。而能化的故事,显然才刚刚开始,在“致力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企业”的愿景里,这“三色”还将晕染出更辽阔的画卷,等着我们继续去读、去写、去见证。(李秀丽)